常州市朝阳中学欢迎您!
·坚持新发展理念,践行党的初心使命 ——常州市朝阳中学党、团、民举办元旦迎新主题教育活动  ·品赏朝阳雅韵 礼赞七十校庆 ——常州市朝阳中学举办第九届“朝阳雅韵”元旦迎新文艺汇演暨校园十佳歌手决赛  ·“领巾系责任,朝阳伴成长”——常州市朝阳中学少先队大队成立暨中队辅导员授聘仪式  ·远方近在咫尺,实景课堂任我行——朝阳中学参与“未来教育——实景课堂公开课”研究  
初中物理教学应注重实验室课程资源开发
发表日期: 2016-06-12   录入者:czcya   访问量:   来源:本站原创

实验是物理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是落实物理课程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也是物理课程改革的重要条件和重要的课程资源。任何时候都应该十分重视实验室课程资源的作用。

一、开放实验室,为科学探究创设条件

物理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最多的是通过实验来进行的探究活动。实验室的各种仪器、设备、模型都是宝贵的课程资源。在我国基本实现“两基”后,物理实验室的设备和条件已有了根本的改善,然而,实验室的丰富课程资源尚未得到充分地开发和利用。原来的学生实验基本上是按照教科书的设计,让学生根据“菜单”而进行的验证性实验。课程标准则要求学生以实验室的活动为手段,通过探究,自己去设计实验,选择仪器,收集实验数据,归纳并总结规律;过去的学生实验只限于教科书规定的几个有限的实验,标准则要求根据探究活动的需要,让学生尽可能多的在实验室活动,不是局限于教科书上的几个实验。实验应该为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创设条件,为此,实验室应向学生开放,让学生随时熟悉并接触各种实验仪器和设备,以便选择适当的仪器和器材进行科学探究。目前实验室的封闭式管理,已不能适应新课程实施的需要,要尽快改变这种状况。

二、让每个学生都动手,发挥实验室课程资源的效益

科学探究是每一个学生都必须参与的教学活动,必须人人动脑思考、动手操作。过去,有些地方做学生实验时,往往全班同时做同样的实验,限于仪器的数量和班额太大,一个实验小组有的多达10人,实验时往往只有少数人动手,大多数学生是旁观者,女学生动手的机会就更少了。改变这种状况的办法是进一步充实仪器设备;改变使用的模式,按照标准关于科学探究的要求,设计并组织实验活动,例如,各活动小组的探究课题不一样,可以根据不同的探究课题做不同的实验,又如,可以将实验活动延伸到课外,甚至家庭,以便充分发挥实验室课程资源的作用。

三、提倡用日常器具做实验,丰富实验室的课程资源。

实验室的课程资源不仅限于实验室的现有设备,学生身边的物品和器具同样是重要的实验室资源。例如有些学生利用废弃的饮料瓶可以做几个实验,如探究液体压强和大气压强,制作滑轮等。用日常器具做实验,具有简便、直观、原理单一等优点,用日常器具教学实验探究活动,更有利于学生动手,发展学生的实验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由此可见,提倡用日常器具做实验,决不是权宜之计,而是丰富实验室课程资源和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需要,即使是发达国家,实验条件相当优越的情况下,仍然将学生身边的各种器材列入实验室的课程资源。因此,“坛坛罐罐当仪器”的经验在实施课程标准时,仍然是开发实验室课程资源的基本原则。

四、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等应进入物理实验室。

将现代新技术应用到物理实验室,如计算机应进入实验室,要逐步让学生通过计算机处理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要加快中学物理实验软件的开发和应用,要将现代传感技术、测量技术引入实验室,让学生在实验室中接触现代科技,丰富物理课程的内容。开发和利用社会课程资源社会课程资源是最重要的校外资源,为此,课程标准提出了多种开发社会课程资源的渠道,这些都是切实可行的。开发社会课程资源时,应注意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对大量的丰富资源进行筛选和指导,要动员社会各界的力量参与物理课程资源的开发。一般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社会资源的教育价值。应选择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有效的资源和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年龄特征,以及现有发展基础和差异。组织社会实践活动要注意与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生理、心理特征相适应,如有些生产危险品和污染严重的工厂就不适合让学生去参观和实践。 了解学生已经具备哪些知识、技能和素质。在制定计划时,必须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技能和素质,鉴别各种自然和人文环境、各种机构、生产和服务单位和专门人才资源的利用方案,使之成为学生学习和发展的财富。 要根据各地和各学校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是社会课程资源的开发具有针对性和适应性。要建立学校、家长和社区的联合开发课程资源的机制。鼓励学生的家长、社区、学校附近的科研和生产单位,为课程资源的开发做贡献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朝阳中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学校地址:常州市劳动中路105号  电话:0519-88813492 E-mail: cyzx@czedu.cn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