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涵发展之路,是一所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之路。8月21至22日,常州市朝阳中学暑期校本研修主题是“打造学习共同体,托举朝阳新高度”,标志着学校将立足于构建理解尊重、互助支持、共同提高的学习共同体,形成凝聚力,提升竞争力,走一条更富有朝气和活力的蓝海之路。
朝阳精神的内涵在于:富有朝气,团队合作,勇于创新,敢于超越。两年来,朝阳中学全体教职员工在朝阳精神的引领下,不断探索教育教学的新境界,学生发展以小组自主管理为特色,课堂教学提倡“问题导学式小组合作”,并确立了“进步即优秀”的评价理念。进入新时期,学校审时度势,凝练提升,把打造学习共同体作为新一轮发展的战略抓手,并成为全员共识。

第一天上午:理念引路,全局部署
8月21日上午,朝阳中学殷涛校长做了《建设学习共同体,托举朝阳新高度》的讲座。他以三个案例引入,阐述了当前基础教育的现状,论述了学校教育肩负的挑战和使命,提出了创建学习共同体的必然性和可行性,阐述了构建“学习共同体”的愿景,并结合学校实际,从校园文化、德育工作、课程建设、教师发展等方面对新学期工作进行了部署。
接着,课程处朱福主任给老师们解读了《常州市朝阳中学优秀备课组评价方案(修订稿)》,并就优秀集备组评选进一步部署。


第一天下午:基于课堂,新颖视角
教授级高级教师、新北区教研室万荣庆主任以《备课、上课、观课的新视角——“基于要素”的教学设计结构与实践》为主题的进行专题讲座,万主任详细介绍了板块三串式教学,提出了清晰的授课、任务导向、多样化学习方式、学生积极的投入和确保成功率五个影响课堂学习的主要因素,并结合任务型问题、学生活动设计、教师巡视、反馈方式说明等具体问题进行了详细讲读。
万老师用朴实易懂却又风趣幽默的言语,给我们阐述了他幸福的教育故事,解读了三板块教学的深刻内涵,细致透彻,着重我们的理解。在万老师的指引下,作为同样是一名数学老师,我在学案环节的设计、问题的设置和学生的合作程度方面有了更深刻的把控。他课堂上巡视提问的教学机智,作业批改的小妙招,与“三季人”的斗智斗勇,都让我记忆犹深,赞叹不已。不知不觉地,我们就在轻松欢快的氛围中,度过了一个意犹未尽的下午。感谢万老师带来的幸福体验!(冯芸老师)

第二天上午:践行教育,幸福生命
常州旅游商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教务处仇献忠副处长带来《在幸福中践行生命的价值》的精彩讲座。他以教师面临的现状为切入点,以幽默风趣的语言、鲜活的案例,教给了大家调整心理状态、办理管理新办法、德育工作新思路等幸福教育的策略,让大家对于教师这个职业的价值有了更多的思考。
仇处长关于“在幸福中践行生命价值”的讲座中,更多的收获,来源于他在学生教育方面的智慧,每一个典型的案例,都蕴含了对学生松紧有度,循循善诱,但是绝不妥协原则的机智。同时仇主任也深深明白当今教师所处的教育窘境,为此教给大家许多行之有效的保护自己的方法。育人难,育好人更难,我还有许多需要学习努力的地方。(吴潇老师)
随后,朝阳中学陈吟秋老师和黄晨老师分别带来两场精彩学科讲座:《3D打印》和《关注教师身体健康》,赢得老师们阵阵掌声。


第二天下午:发现课堂,发现成长
下午,陈静静研究员作了题为《学习共同体——重新发现课堂》的报告,并通过现场课例给所有教职员工带来全新体验和心灵震撼。陈静静是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日本东京大学博士、《教师的挑战:宁静的课堂革命》的译者、上海市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研究员,她用千百个课例研究出来的真实案例,剖析了学困生的形成历程,解释了压抑封闭的课堂是阻挡学生创造力的天花板,讲解了学习共同体课堂的规则和核心,提出了基于倾听的共同体,强调教师通过倾听关注学生学习心理。“一所好学校不是没问题的学校而是大家一起来面对,共同解决问题。学校是每个学生,教师,家长学习的共同体。”陈博士在学习共同体建设中更强调学生独立地学。而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应做好三件事;“倾听,串联,反省”。

接着,陈静静研究员还带领九年级部分学生和部分老师一起模拟了“学习共同体”的语文课堂,今天这节课是一个巨大的挑战——10000字的文本,课堂中“学生们”通过同伴观点的交流,补充,质疑和发现,形成了许多奇妙的反应,让全体老师、孩子们亲身体会了“学习共同体”课堂的魅力与神奇。最后,是评课环节,担任“观察员”的老师兴奋的讲述着新发现,不知不觉已是六点半,在依依不舍中培训结束了,但思考仍在继续。










8月22日,我和同学们上了一节由陈博士讲的语文公开课。我们在多功能教室里既紧张又有一点兴奋,紧张的是我们旁边坐了老师,生怕表现不好,兴奋的是我们第一次在这么多老师的面前听课,很期待。整节课我不会觉得无聊,因为我已经融入了学习语文的气氛中。在讨论的时候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每个人都会说自己的想法。老师和同学一起思考,每个人都有一个自己思考的角度,就像是一个其乐融融的大家庭一样。从这节课看出我们要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努力学习语文知识,多一点自信,不怯场,加油。
——“学习共同体”研修课参与学生九(6)陈涛
今天很高兴能够参与到这个课堂,让我收获颇多,知道了伙伴,团队的力量,发现了语文学习的乐趣,享受了这个精彩的课堂......这是老师与同学第一次近距离一起上课每个人都参与其中,小组讨论共同分享自己的观点,提出疑问组内解答,在大家面前大胆说出所想,有欢笑有失落但没人分心,打闹一切是这么美好,谢谢同学,老师是你们共同的努力创造了这个难忘的课堂……
——“学习共同体”研修课参与学生九(6)李姝乐
今天陈老师给我们上了一堂语文课,老师和同学一起上的,课上我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问题的探索研究和解答,我们认真聆听他人发言做好记录,对别人的发言进行采纳和质疑,高效的完成了一些问题的研究,老师和学生一起上课,共同思考,同样的都要回答问题,在这堂课上我们的关系更像是朋友,陈老师的声音也很有征服力,希望自己以后要勇于发言,也希望以后都能像这堂课一样的认真。
——“学习共同体”研修课参与学生九(6)李梦涛
8月22日下午,陈博士为我们班上了一节语文公开课,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一篇很长的文章,但我们并没有被吓到,而是在陈博士的指引下,冷静地阅读文章,品味文字,认真思考和分析。接着小组成员们开始火热地讨论起各自的问题,逐一解决问题。轮到我们小组发言时,我们每个小组成员都发表了观点,也得到了老师的认可。这样的课堂学习效率很高,希望今后的课堂能和这节课一样积极解决问题,踊跃发言。
——“学习共同体”研修课参与学生九(6)班 严思航
今天下午有一节公开课,我们四个人为一个小组,老师先是给了我们一篇很长的小说,但是我们并没有被吓到,而是仔细的品读,互相讨论,没当各自有问题的时候,我们都会火热的解决,逐个解决问题,然后继续思考和分析,当老师让我们小组说每个人的优点的时候,我觉得每个人语言表达能力都减弱了,但是在找问题的时候,所有人都很激烈,效率很高,也希望以后的课堂也能够想今天这样,更快的解决问题。
——“学习共同体”研修课参与学生九(6)班马健
两天的校本培训,通过专家们由浅入深,理论联系实际的精彩讲解,让所有老师收获颇丰,也对学习共同体有了更深的认识和期待。
更引起我的兴趣的是陈博士亲自上一堂长达一万多字文本的语文课。很荣幸我们年轻教师充当一次学生,与学生一起上演一场静悄悄的课堂。我们学生的身后都作者一位观察员,不同以往评课者只关注授课老师,这些观察员都在做一件被我们忽略的事情,就是观察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这个过程非常重要而又稍纵即逝。学生根据学习任务单先独立学习,此时100多人的教室——静悄悄,接着同伴交流,接着四人交流达成一致意见进行展示。其他小组可以评价补充。教师此时只负责倾听、归纳、串联、引导深入。就这样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层层深入,初中的学生竟然能克服困难学习了一万多字的文体。
通过这长达一个多小时的课堂,我发现原本语文课兴趣不高的小男生明显认真了很多,很多不太敢发言的女生也有勇气站起来说一说自己的观点,还有的小组展示的观点都是我们这些“大学生”没想到的。因此,无论是问题导学还是学习共同体的建设的学习都让我更加地反思自己的教学,在新学期的教学中悄悄地改革!
——力娟老师
在陈静静博士给我们上的这堂语文课上,她没有以往老师上课冗长的言语,更多地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细细地品读、积极地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相互查漏补缺,最后再以小组的形式在全班分享组内的观点。整堂课没有热闹非凡,而是静悄悄的,但又是充满了和谐与温暖的。佐藤学老师说过,听是建立学习关系。记得一位学生发言时有了明显的停顿,有些尴尬,陈老师并没有打断他,而是耐心地等待他继续。在平时,大多数老师的做法肯定是打断孩子让别人发言或是给予批评,这个孩子会得到一个很差的自我印象,以后在课上就越来越不爱讲话。但是在学习共同体中,老师带着温暖的心去聆听、去等待,满足了学生的自尊的归属感。学生对共同体的归属感、认同感以及从同伴身上所得到的尊重感有利于增强他们对共同体的参与程度,维持他们持续、努力的学习活动。同时在沟通交流中,学生共同建构知识、分享知识,又会促使他们进一步反思自己的想法,重新组织自己的理解和思路。
——许晶老师
以往的听课就是坐在教室后面听上课老师讲课,记录一下这节课的要点,结构,板书等等,而参加了陈静静博士的模拟语文课观察活动之后,发现和以往的听课大不相同,观察者在60分钟的上课时间里忙得不亦乐乎,有的老师是观察各个板块的时间,有的是观察学生的状态,有的是观察教学目标在各个环节的体现,每个观察员在课堂上都是奋笔疾书,正是因为忙碌,这样的课堂观察才有效,对观察者的要求也就越高。这样的观察理论上很系统,从课程、教师、学生和课堂文化等方面较为全面地设计了课堂观察点, 为课堂观察者提供了不同角度、不同层次的观察目标, 使观察者目标明确具体,较为客观地反馈课堂教学信息,而且确实防止了一言堂的评课现象。
——赵琪老师
本次校本培训,不仅有本校的老师,还有远道而来的客人。联盟校武进区洛阳初级中学的部分校领导、中层、骨干教师来了,联盟校武进区横山桥初级中学的交流教师也来了。校际联盟,资源共享,这也为日后深入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孤陋寡闻的我第一次听到“学习共同体”,第一次重新发现课堂里的学生;第一次思考学教翻转的必要性。学习共同体的建设,课堂的主角是学生,通过自主体验和同伴互助来学习;老师是倾听者,带着学生们一步步深入学习,不紧不慢,认真细致对待每一个孩子,保障每一个孩子的学习权。陈博士的一堂80分钟的课例展示,更是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平时课堂从来不发言的孩子,开始小声地说上几句了;平时爱动脑的孩子,在老师的引导下,思考问题更深入了。参与课堂和观察的老师获得了第一手素材,对学习共同体的课堂探索,有了自己的见解与思考。
——房静霞老师感言(武进区横山桥初级中学交流教师)
合作是现代社会要取得成功的必然要素。殷校和陆校的介绍,我认识到两校有着相似的办学背景,这给两校的合作增加了契机。“让孩子一直有能量地跑下去”,“让学生的学习生活充满阳光”,又显现了两校一致的办学理念,这是两校能合作在一起的最基本要素。作为一名毕业班的班主任,如何引领学生阳光生活,辅助他们初步做好生涯规划,是我这一学年的基本使命。“学习共同体”的推进,学校必然要“引进来”、“走出去”,我将从两校的治学思维、工作方式等多方面逐步形成有效碰撞,不断实现资源共享、互补,共改共进。
合作是必然的、长期的举措,相信两校会在学校文化、教师队伍专业化成长、德育的扎实推进等方面携手共进,我亦将不遗余力地为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持续发展贡献绵薄之力。
——吴杰老师感言(武进区洛阳初级中学交流教师)
|